
萬達王健林在不久前說的一句關于定個小目標的話火了,從其中我們認識到,做什么事情,都得先定個小目標。那么,汽車發展了100多年,要想做出一些改變,不妨也先定個小目標,比如先干掉后視鏡!
汽車后視鏡是1914年誕生的,也有了100年的時間。后視鏡的作用很簡單,就是利用反光原理,讓我們不用大角度的扭頭,即可看到車輛側面、后面(一部分角度)的情況,讓駕駛安全系數增加。
但是,這個100年歷史的后視鏡,也存在一些弊端,比如視野存在盲區,特別是大車,盲區更多。其次是雨天非常影響視線,經常是模糊一片。最后就是風阻細數,看起來不大的兩塊鏡片,在實際中卻會增加3%~6%的空氣阻力。而且,狹窄道路,會車也會比較擔心碰到……
并線輔助一般就是利用后視鏡下面的攝像頭實現的
其實,取消汽車后視鏡的想法由來已久。在2015年的聯合國《世界車輛法規協調論壇》討論,如果汽車達到特定要求,可以考慮視頻替代方案。
而采用攝像頭,第一點體積就變得小了很多,所以對于降低風阻有很大幫助,進而也會提升汽車的動力性、燃油經濟性。
其次,還是由于攝像頭體積小的原因,可以安裝更多,最后合成之后的畫面,可以更加全方位,無死角,避免現有后視鏡存在的盲區問題,相對來說更安全。
不知道大伙發現沒有,很多IT領域一些較為成熟的技術,發展到一定程度,已經有很多被應用到汽車上了。比如一些通信設備,4G、wifi、傳感器等等。
電子攝像頭取代后視鏡
不往遠了說,10年前(第一代iPhone誕生的頭一年)的攝像頭,其實還很渣渣,至少低成本能夠大規模民用的攝像頭就很渣渣。而當時的視頻技術、處理視頻的處理器也很渣渣,那個時候即便有了這個念想,干掉后視鏡,也是無法實現的。
還面臨哪些挑戰?
但是,目前的攝像頭方案,也面臨巨大的挑戰。第一就是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完善,汽車為什么要長成這個樣子,很多時候,法律法規的要求也是一部分。比如現在一輛沒有后視鏡的汽車,就是不可以上路行駛的,是違法的。
第二就是成本,汽車后視鏡,就是兩塊鏡子,在加上一些金屬塑料,最多也就是防炫目和加熱等。而安裝攝像頭的成本肯定要比后視鏡高,而且還必須得是高成像素質的攝像頭,并且還得有強大的圖像處理配套。
對于家用車來說,沒有后視鏡帶來的節油效果,可能微乎其微,一年未必剩下幾十元,而如果換了攝像頭的方案,可能成本就要多出來幾千塊。用安全說事?對不起,這個中國消費者是最不買賬的。
第三就是大伙的習慣,后視鏡誕生了100年,大伙習慣看后視鏡也得有幾十年了。所以突然改變一個開車習慣,也是很困難的事情。所以我大膽預測,即便是攝像頭方案可以解決了,后視鏡應該也會保留一段時間,讓司機朋友們一步步去適應新的方式。
任何一項新的技術,在誕生初期,都會遇到種種困難。就拿自動駕駛來說,如果以后都不需要人開車了,后視鏡還有啥用?而且沒有攝像頭,自動駕駛也會很困難。不過,受限于現有客觀條件,后視鏡也一定會繼續存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。但是我覺得,干掉后視鏡是遲早的事情! |